专业医美10年
专业满足本地医美综合需求

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说明

接受颅颌面整形手术之相关疾病诊断说明:

本手术常用于治疗下列齿颚异常:

  • 下颚前突(俗称戽斗):下颚前突为临床上最为常见之齿颚异常。严重者上下排前牙无法互相接触,除了咬合不正外,对外观与咬字清晰度等方面也会有影响。
  • 双颚前突(俗称暴牙):由于上下前牙突出,牙齿容易外露,上下嘴唇在放松时不能完全闭合、且微笑时牙龈露出太多,相对之下,下巴显得小而后缩,病人常为避免牙齿外露而紧闭双唇使表情显得严肃。
  • 上颚后缩:下颚前突常合并轻微的上颚后缩,单纯且严重的上颚后缩者则多见于颚裂病人及某些先天颅颌畸形病人,主要原因为上颚发育较差。病人咬合状况会与下颚前突相似,外观上鼻侧的凹陷会比较明显。
  • 下颚后缩:下颚后缩常见于双颚前突的病人;外观上下巴会显得小而短,且整体脸形较短。下颚后缩常合并有前牙开咬的情形,通常上下颚都必需手术才能重建正常的脸形。部分病人会合并有颞颚关节的问题,严重者可能伴随呼吸道狭窄且合并打呼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 上下颚歪斜:因上下颚骨两边生长发育不一致,使面部骨骼及牙齿中线偏至生长较少的一边,进而对脸部轮廓、对称性及咬合面。

手术目的:

矫正上下颚相对位置,最常见于治疗因骨骼异常,无法单靠矫正牙齿来改善的咬合问题,借由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把骨骼及牙齿一起移动至最理想位置。

执行方法:

  • 以下各术式可单独或合并施行。在病人与齿颚矫正医师,颅颌外科医师讨论达成共识后,由齿颚矫正医师拟定手术计划,颅颌外科医师再施行手术。
  • 为了改变上下颚的相对位置,视情况须单独或同时将上下颚骨锯开,调整至适当位置后再重新固定。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的常见术式种类有:
    1.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O术式):将下颚骨的垂直枝做矢状切开,重新调整位置,再以迷你钛金属钉固定;可将移(转)动下颚,调整咬合及脸型。
    2. 上颌切骨手术(LeFort I 术式):将上颚骨延水平方向切开,重新调整位置后,以迷你钛金属钉固定;借移动上颚,改变脸部长度及牙齿位置。
    3. 上颌前部切骨手术(Wassmund术式):是上颚骨前端的切骨术,通常需拔掉上颚第一小臼齿,再磨掉齿缝间骨头与上颚骨头,将前排牙齿往后方退。
    4. 下颌前部切骨手术(Kole术式):是下颚骨前端的切骨术,和上述Wassmund术式类似,可能需拔下颚第一小臼齿,将前排牙齿往后退。
    5. 下巴切骨整形术(Osseous Genioplasty):上下颚位置经过调整后,下巴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可借下巴切骨术调整下巴的前后位置及长短比例。
  • 拔牙:一般而言,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拔除小臼齿或是智齿。
    1. 需拔除前臼齿的情况:通常是为了配合上颌前部切骨手术(Wassmund术式)和下颌前部切骨手术(Kole术式)。因为前臼齿是介于前牙(门齿、犬齿)和后牙(臼齿)之间过度型的牙齿,因此拔除小臼齿不会影响到咀嚼功能。
    2. 需拔除智齿的情况:不论手术与否,将近六、七成以上的人会因智齿空间不够或齿位不正需拔除智齿。为避免智齿与手术互相干扰(如:金属骨钉钉入智齿或智齿在术后陷入骨中无法拔除等情况)会将智齿拔除。术中同时拔除智齿可减少患者接受麻醉及手术的次数。

处置效益:

可改善因先天、外伤或骨骼发育而导致的上下颚骨凸出、后缩或歪斜合并暴牙、戽斗等咬合不良问题。同时因重建手术把骨骼及牙齿一起移动至最理想的位置,连带唇、舌、及面部相对位置、比例及对称性也趋于正常,所以齿颚及口咽的相关功能都可能得到改善,而脸型也会明显改善。重建手术也可用于较严重之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改善因口咽部呼吸道狭窄所引起之睡眠呼吸障碍。

可能并发症与发生概率及处理方法:

没有任何治疗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以下所列的风险已被认定,但是仍然可能有一些医师无法预期的风险未列出

  • 全身麻醉的风险:
    1. 常用的麻醉风险分类标准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建议的身体状况分类等级为基准。依2001年定义,第一级(正常健康病人)开刀期间死亡率约0.08%。
    2. 因重建手术时间长,且为减少术中失血量,常采取低血压麻醉方式,麻醉困难度高。为降低全身麻醉时不可预期的风险,病人于术前皆须安排麻醉访视,由麻醉科医师亲自评估身体状况并作风险等级分类。患者有任何全身性疾病或功能障碍均需于术前告知医师。
  • 术中失血:因头颈部构造血液循环丰富,重建手术可能造成失血。术中失血量(视部位及方式皆不同)一般约为数百毫升,亦可能超过一千毫升以上。除采取低血压麻醉方式减少术中失血,可考虑术前预先捐血,于术中视情况自体输血。
  • 下齿槽神经受伤:
    1. 因该神经位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进行处,无法完全避免神经受伤的可能性。若术中见下齿槽神经断裂且有机会修复,可采用显微手术缝合神经。
    2. 下齿槽神经麻痹症状,大部分于6个月内会完全恢复,其余继续恢复,有可能是完全无法恢复。下齿槽神经负责下唇、下脸部及下排牙齿的感觉,功能受损会导致此部位觉迟钝或全无知觉,但对面部外观及表情不会造成影响。
  • 预期外骨折(发生率约1%):
    1. 上下颚骨切开时须尽量远离神经、牙根等构造,但因个体间解剖构造及骨骼本质的差异,有时上下颚骨会由不寻常的位置断裂,称之「预期外骨折」。
    2. 若预期外骨折完全不影响手术或可用骨钉完全固定,则手术可按原计划执行;若骨折无法修复且对手术造成影响(发生率千分之一以下),术后须以钢丝将上下颚固定,故术后4至6周将无法张口,仅能食用完全流质,且需延迟气管插管移除时间至手术后1至2天。利用骨钉固定预期外骨折时可能需在脸颊留下伤口,一般皆在1公分以下。
  • 面部神经受伤(发生率千分之一以下):据文献记载可发生于接受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病人。暂时性面神经麻痹在3个月内会慢慢复元;若是永久面神经受伤,经半年至1年仍遗留面部神经麻痹致表情变形,则可能需要其他手术来治疗。
  • 视神经受伤(发生率五千分之一以下):据文献记载可发生于接受上颌切骨手术(LeFort I 术式)的病人者。暂时性的视神经受损会在6个月内会慢慢恢复部分视力。若是永久视神经受伤则会导致失明。
  • 骨骼缺血坏死:因骨骼切开时血液循环受损所致(发生率五千分之一以下)。若骨头有坏死迹象且仍有保留机会,可能需住院以药物或高压氧治疗。若已确定坏死则需要手术取出死骨并考虑后续重建。
  • 牙齿断裂、松动、牙根受损、固定式假牙或牙齿矫正器脱落:因重建手术于口腔内进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牙齿及附属物受损或松脱,无法完全避免;但手术医师会尽量减少牙齿伤害,并避免脱落之异物残留于伤口内。
  • 术后残留面部不对称或中线偏移:发生概率视个人症状不同而异,但多发生于上下颚歪斜原本即不对称者。某些案例因骨骼形状及位置左右不对称,当上下牙齿对齐后脸部左右轮廓的差异会更明显;此时需要在牙齿中线与脸部轮廓对称间取得平衡,以兼顾功能与外观。许多看似单纯的暴牙或戽斗患者皆合并有轻微的面部不对称,术后可能更为明显。手术当中因为插管、组织肿胀等因素可能影响中线及对称性的判断,且全身麻醉当中肌肉完全放松,颞颚关节的位置可能与术后不同,造成术后脸型与术中判断有所不同。

替代处置方案:

  • 齿列矫正:单纯的齿列矫正能改变牙齿及其周围的齿槽骨的位置,但能够改变的骨头范围仅限于牙根的上下,不适用于严重的咬合不良,亦无法改变歪斜的咬合面,且对面部外观的改变的效益较小。
  • 削骨手术:适用于改善脸部轮廓但不会改变咬合,可改善如国字脸、颧骨突出等骨骼问题。
  • 人工骨植入:少数情况下(如单纯上颚或下颚后缩但无明显咬合异常者),可利用人工骨植入达到类似移动骨骼的效果。

未处置之风险:

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主要目的在改善咬合及外观,而非为治疗疾病不得不进行之处置,患者应审慎评估其风险及效益以决定是否接受治疗。大多数医师建议需接受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的患者,替代的处置方案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被认定需接受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者,其睡眠呼吸障碍可能造成精神不济、注意力低落,严重者可能影响工作表现甚至人身安全。

术后复原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 若有伤口明显出血疼痛、肿胀、发烧、胸闷胸痛、喘、心悸、头晕、休克请立即通知医疗团队诊视。
  • 第一次下床时,务必有人在旁陪伴。
  • 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主要伤口位于口内,术后请依据护理人员指示清洁口腔以免伤口感染。
  • 术后4-6周内仅能吞食不可咀嚼,在骨骼完全愈合前应避免上下颚受力而位移。
  • 受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之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以下之副作用及并发症:
    1. 脸部肿胀:一般在术后第2-3天最为明显,1周后就会显著的改善。术后冰敷脸颊及床头垫高都可以减少肿胀的程度。完全消肿通常需要三个月左右。
    2. 术后出血与伤口血肿:若肿胀在短时间内持续增加,可能是术后伤口出血,冰敷及伤口适度加压可减少出血机会。如持续出血不止,可能需再进行手术止血;若血红素过低可能需接受输血。少数患者在术后几周后才出现血肿。
    3. 骨头愈合不良:骨头的愈合需要良好的固定,若有感染或松动都会导致骨头愈合不良。所以手术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外力撞击与伤口感染的发生。如果术后追踪发现骨头愈合不良,可能需要手术重新固定骨头两端。
    4. 伤口感染:因手术切口都在口腔内,属于清洁污染伤口。依美国疾病管制局报告,仍有小于10%的伤口感染率。术后保持口腔卫生、正确的照顾伤口、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以降低感染的机会。术后感染的处理,一般需要门诊追踪、服用抗生素。部分情况可能需要抽除蓄脓或是切开引流。少数情况需要住院施打抗生素或是手术清创。
    5. 嘴唇及口腔周围皮肤擦伤:因大部分的手术过程都在口内进行,器械进出时可能对周围皮肤造成表浅的损伤,一般会在1至2周内愈合,通常不会留下疤痕。
    6. 下唇及下巴皮肤感觉迟钝、牙龈麻木:在手术过程中因为震动及拉扯,即使下齿槽神经没有损伤,仍有可能产生暂时的麻痹,致术后牙龈麻木、下唇及下巴的皮肤感觉迟钝。一般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会恢复。如果无法完全恢复,一般人在1至2年会适应。
    7. 脸颊皮肤感觉迟钝:在进行上颚骨手术时非常靠近下眼眶骨神经,可能使神经暂时麻痹,影响到脸部感觉,一般都会完全恢复。
    8. 口齿不清: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会移动上下颚骨的位置,使舌头与牙齿相对关系由不正常转为正常。因为讲话方式需重新调整,再加上部分牙龈感觉的异常,可能造成术后口齿不清,通常适应后口齿清晰度可较术前改善。
    9. 骨钉骨钣外露:因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导致骨内固定器外露,需手术将移除。
    10. 脸部软组织下垂:当骨头切除或是内缩后,对于脸部组织的支撑力也会减少,因而产生脸部组织下垂的情形;可能发生于年纪较大、骨骼位置改变较多或皮肤弹性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整形如脂肪移植等治疗来改善。
    11. 脸型改变伴随心理及社会适应的问题: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会造成脸型明显的改变;亲友若无法马上习惯及认同新的脸型,可能对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及社会适应的问题。年纪越大,进入社会越久,人际关系越广的人,这个问题会更严重。所以在手术前与医师充分的讨论、跟家人良好的沟通,做好心理准备及建设,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困扰。
    12. 讲话鼻音过重:可能会发生在颚裂的病人身上。这样的患者在接受上颚前移手术后,因为软颚与咽喉间距离加大,加上原本肌肉力量不足,可能产生颚咽闭锁不全,造成鼻音过重的情形。有些人会逐渐恢复,部分需要语言评估及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13. 牙龈萎缩、牙齿变色及其他口腔病变: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牙齿及周围构造异常,其原因尚未明了亦无法预防,是否因重建手术直接造成亦无法证实。
    14. 颞颚关节症状:常发生于下颚严重后缩之病患,因为要将下颚尽量前移,必需以下颚骨踝状突作为支撑,长期下来可能造成颞颚关节不适或骨骼吸收。
    15. 复发:指的是骨骼位置改变后,可能因骨愈合前骨钉松动、骨骼本身形变、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的作用等因素,造成骨骼有逐渐回复原本位置的倾向。

其他补充说明:

  • 因为上下颚骨移动后牙齿的相对位置也随之改变,手术前后还需齿列矫正,所以手术的施行必须与矫正牙科医师密切合作,确保手术能将咬合精确调整至预期的位置,并同时兼顾脸型的美观。
  • 若病人是为了改善咬合或是脸形外观而接受手术,目前颅颌面整形重建手术不在全民医疗保险的涵盖范围内,所以手术的费用全数由患者自行负担。若病人是因为先天疾患、唇颚裂、外伤等造成上下颚骨的畸形或发育不良且符合卫健委保健局规定,全民医保可帮您分担部分的治疗费用。
  • 每次手术发生之费用,均以当次手术为限,如须再次手术或后续治疗时,费用将另计。各项费用之收费项目及金额,均已明确告知。
  • 此手术非属急迫性质,不于说明当日进行,应经充分时间考虑后再决定施作与否。
  • 有抽烟者,最好请先戒烟一个月,因抽烟会抑制血流到皮肤,影响伤口愈合。
  • 若有服用抗凝血药物者,请先和您的医师讨论后,停药1-2个星期,以免造成凝血异常,影响伤口愈合。
  • 有下列情形,请主动告知医师:
    1. 有血液凝血功能不良倾向。
    2. 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血管硬化等慢性疾病。
    3. 有疤痕增生体质。
    4. 正在使用阿斯匹林、维生素E、华法林(Warfarin)等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
    5. 有抽烟、喝酒习惯。
    6. 有药物过敏。
    7. 过去曾接受手术。